室内商业中心“抢滩”运动经济,蹦床公园后时代的转型究竟有多少想象空间?
发布时间:浏览次数:2619
一说到体育运动,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诸如田径、游泳、篮球等专业体育运动,但实际上,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这些专业运动的代名词,也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在公园、操场、场馆以及商业中心等场所随时挥洒汗水。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全民运动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衡量指标。
在全民运动浪潮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双重带动下,体育运动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催生“运动+商业”发展新模式,体育运动消费新蓝海直接助推商业中心纷纷“抢滩”运动经济。
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疫情重构了商业生态,线上消费成为“日常”,线下商品交易需求萎缩,促使商业地产行业从零售化迈向社交化、休闲化和体验化。而像蹦床公园这样传统线下的娱乐业态存在模式单一、体验匮乏、设施老旧和安全等问题逐渐进入生命周期的下行阶段。如何转型,成了迫在眉睫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口袋屋游乐旗下品牌“运动工场”将“运动+科技+社交”融合,利用运动竞技、高空体验、VR互动、电玩等技术为年轻人打造具有沉浸式体验的潮玩运动主题乐园,满足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于体验、互动、健康业态的需求。
后疫情时代
“乐园+”如何赋能传统娱乐业态
购物中心传统娱乐业态存在单一、老旧和过时的问题,逐渐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巅峰时我国KTV数量超过12万家,截至2021年3月现存KTV企业仅剩6.4万家,几近腰斩。
无独有偶,电影院也在失去年轻观众。猫眼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平均观影年龄分别为28.25岁、28.73岁、29.18岁。
那么这届年轻人的休闲时间究竟花在哪儿?
2018年,企鹅智库曾经对00后、05后做过一次问卷统计,在“学习外的自由时间你一般会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下,前六个选项分别为:社交聊天、浏览网页、看视频、玩网游/手游、逛街/逛电商、运动。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年轻人大部分休闲活动都在线上完成。
不过从统计结果上分析,有另外一部分却是线上无法完成的:社交、游戏、运动,社交和游戏可线上也可线下,但运动这种偏体验类的,则必须通过线下才能实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乐园发展新的突破口。
2020年开始,口袋屋开启“运动工场”乐园类型的建设,集娱乐、运动、竞技、科技于一体,主要面向12-35岁左右的青少年及成年消费者。并相继在杭州、温州、酒泉、北京、珠海等地的室内商业中心开出了室内运动主题乐园。
口袋屋“运动工场”功能规划大致分为体育运动(sport)、数字互动(Digital Interaction)、猎奇冒险(Adventure)、娱乐体验(ENT)、社交(Social)5大区域,涵盖三十多个运动娱乐项目,精准匹配年轻人对新时代乐园的诉求和体验。
体育运动(sport):蹦床、灌篮、攀岩等传统室内运动项目
数字互动(Digital Interaction):舞力全开、镭射CS、疯狂赛车、骑行天下、互动足球、对抗砸球等数字互动运动设备
猎奇冒险(Adventure):高空秋千、旱雪滑梯、魔鬼滑梯、梅花桩、海盗船、高空拓展等偏挑战性的惊险刺激项目
娱乐体验(ENT):台桌球、X-BOX游戏、冰球、保龄球、荡桥、俄罗斯转盘等电玩设备
社交(Social):派对房、轻酒吧、舞力全开、真人CS等多人娱乐或竞技项目
“运动工场”与酒吧、餐饮、KTV、酒店、购物等传统业态深入融合,让人群在商业中心一站式体验,拉长了消费链条。这一商业模式,不仅为传统娱乐业态带来新的血液,老树发新芽,而且帮助购物中心更好的吸引年轻人、了解年轻人,打破了消费变迁带来的流量困局。
“运动+商业”业态火爆
商业中心抢滩运动经济
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形成的新增长点,体育消费与人均GDP水平紧密相关。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时,体育消费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各种体育消费业态也随着涌现,迎来发展契机。
早在2016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100美元,202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到1.05万美元,在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将更高。
在全民运动健身浪潮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双重带动下,体育运动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催生“运动+商业”发展新模式,直接助推商业中心纷纷抢滩运动经济。
一方面,海外运作成熟的运动娱乐项目陆续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2019年底,韩国最具代表性的运动乐园IP“运动萌兽”中国首店落地北京居然之家家居生活MALL,该店占地2560平方米,高达11米,集基础运动、体育竞技、冒险挑战、数码模拟运动于一体。
2021年4月,日本万代南梦宫旗下游乐场馆VS PARK登陆上海,这也是VS PARK海外首店。据了解,位于啦啦宝都金桥店6楼的门店占地面积约2000㎡,店内安置了26种运动竞技项目,乒乓球、足球、篮球以及短跑等传统体育项目与VR/AR技术结合,趣味性和参与感拉满。
另一方面,国内运动娱乐业态开始起步,诞生了一批能够直接与国外品牌对标的“国潮”新品牌,口袋屋运动工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经入驻多个购物中心,成为购物中心最“吸睛”的娱乐业态之一。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提升,购物中心正在从大而全的操作模式往主题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变,追求体验性和跨界混合,特色体育商业综合体正在兴起。
“运动+商业”业态在商业中心火爆的背后是国家全民健身观念的普及,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随着政策逐步完善落实,市场主体参与热情提高,未来商业中心中运动业态将更加专业化、多元化,体育消费也迎来真正的爆发。
国家政策精准发力
体育服务业成为新蓝海
生活水平提高,全民健身的理念开始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国建设,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到,到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公平可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健身设施网络,让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这是政府针对体育产业又一重要政策意见。事实上,近年来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比如,早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提出2025年将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实现总规模超过5万亿的目标;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进入群众日常生活中,体育消费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数据上看,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连续四年增速超过两位数,体育产业逐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但是,与世界上的体育强国相比,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的规模是2.95万亿,从国家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看,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以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0.6%、 46.2%、 3.2%。虽然近年来体育服务业后来居上,但是与世界其他体育强国相比,该项占比仍然偏低,美国近年来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在80%左右。
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增加的同时,体育运动支出结构也将更加合理。可以预见,体育运动行业将成为未来发展新蓝海。
“春江水暖鸭先知”,率先感受到潮水流向的市场参与者在运动经济爆发前夜已悄然扬帆起航!
本文部分内容摘抄自CEO品牌观察 张亚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